環境教育從社區開始
2014-09-02

參與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已三年的天空,用文字記
如何透過「走讀」,改變孩子們對於環境的感知?

讓我們聽天空娓娓道來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文/天空 2014.06.04

 

 

在數次進班與各級學生互動的過程中,深深感到身處都會中的孩子,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幾近是零。孩子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區域,除了每天上學到學校、放學到安親班、下課回家的路線怎麼走之外,其他一無所知。如果問他們,這一路上有哪些店家、路邊有什麼裝置,他們的表情是一臉茫然。

 

當我們與身處的環境沒有互動,便難以產生情感;當我們對於生活的社區沒有情感,自然不會關心她的發展和威脅。與其把環保掛在嘴邊,不如從關心社區做起。

 

我所參與的環保團體,目前正在進行一個社區走讀計畫。我們帶著孩子先從練習「微觀」開始,從小小的一塊校園內的草皮,觀察草地裡的生態。進而比較兩塊草皮之間的差異,以及探討造成差異的因素。接著,鼓勵孩子上、下學時放慢腳步,沿著所經之路看看有些什麼新發現,用一個禮拜到一個月的時間持續觀察記錄。經過這樣的練習,每當孩子分享自己的新發現,他們的眼神是發亮的!他們的快樂不僅來自於新發現的雀躍,更因著發覺自己有探索和觀察能力的成就感。

 

當孩子對於環境的覺知能力被開啟了,就是帶著他們去觀察社區的時候了。按著規劃好的路線,帶著孩子慢慢地遊歷、細細地踏查所居住的社區,探討社區裡的裝置、設施、店家,乃至於人孔蓋,對於環境有著什麼樣意義?利基是什麼?威脅是什麼?有沒有改善的機會?如何改善?再進一步,請孩子選擇一件想去改善的事,讓他們試著規劃改善方案,並實地去與相關人士溝通協調,真正付諸行動。

 

經過這樣練習之後,孩子關注的事情很明顯地改變了。走在路上,他們會留意路邊的小花開了;天還沒暗路燈就亮了會浪費電;洗手台的水龍頭鎖不緊一直滴水,要趕快請學校修理;隔壁的店家門口放了一桶水容易孳生蚊蟲,要勸老闆把水倒掉……。

 

小犬高年級時在班上有個好朋友。放學後,這孩子時常騎著單車在臨近的市場逛,他對於市場內每個攤販如數家珍,而攤販老闆們知道放學時間孩子會肚子餓,三步五時就拿點心給他吃。我們小時候,不也是這樣和環境互動嗎?諸如這樣的生活瑣事,累積了我們自小對於生長社區的認同和情感,讓我們在環境生了根。回到這個世代,孩子這樣的行為卻遭到老師責罵,因為他不像其他的同學,放學後是回家或去安親班寫作業,而是騎車去「野」。我常在想,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會課本裡的知識,視其他的事物無感,與環境沒有連結,對生活沒有熱情,未來的世界在他們手中,會是什麼樣子?

 

在帶領觀察時,我曾遇到中學生不會區分人工物與自然物。也遇過有人把水泥圍牆當成是自然景觀,因為這個東西是從他出生就看著長大,是理所當然存在的,所以就是「自然」的一部分。也許幾代之後,消波塊對於台灣人來說,就是天然海岸線了。